雷公蛙(臺北赤蛙)
背景說明
雷公蛙學名臺北赤蛙(Hylaana taipehensis),原為臺灣地區普遍存在於田間之青蛙,因農業形態改變,農藥、肥料的普遍使用,農地變更為住宅、工業區,致使雷公蛙之棲地與族群快速減少,現在更成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新北市地區僅有三芝區及石門區有少量的發現,其餘地區已很難發現其行蹤。農業局為保育、復育雷公蛙,積極與臺北市立動物園合作,分別負責農村環境改善、棲地營造,以及雷公蛙的繁殖技術研究,期以人工繁殖再移入野外復育棲地,以拯救珍貴稀有的雷公蛙。
合作模式
新北市農業局計畫以棲地再造,即農村、社區環境改善,重新建立適合雷公蛙棲息之環境;動物園則是以物種之保存及繁殖來穩定雷公蛙族群數量,再將其移入已改善之野外棲地,這種境外保育、繁殖、再移入之模式,也是當前國際生態保育專家保存珍貴物種的最新方式,藉由棲地調查、棲地改造、種源採集及復育等合作計畫,希望能使雷公蛙族群穩定增加,達到成功復育的目標。
合作辦理項目
保育類物種-雷公蛙(臺北赤蛙)域內外保育及在地推廣教育工作坊。
保育類物種雷公蛙(臺北赤蛙)域內外保育相關領域國內專家學者會議。
「2016 Save The Frogs Day搶救雷神索爾-雷公蛙」活動及「蛙現三生宜居雙北-Well Life Well Taipei」活動。
辦理「尋找雷神索爾計畫-雷公蛙」公民科學家生態調查營。
2020年4月25日「拯救世界瀕危青蛙日」(Save The Frogs Day,每年四月最後一個週六)於三芝、石門進行野放。
雷公蛙棲地復育工作計畫
利用GIS建立圖層分析雷公蛙分布與數量變化,並透過生態分布預測模式,評估雷公蛙潛在的分布範圍,致力於農村、社區環境改善及棲地營造工作,及培訓公民科學家協助雷公蛙棲地調查,並於專家評估經復育之雷公蛙及環境條件允許後再移入至已改善之野外棲地,以擴大並穩定雷公蛙族群數量。